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 >> 学院动态
 

【交通运输】深入南京汽车客运南站,解码未来综合枢纽


为提升对交通运输专业的认知,9月18日下午,交通运输专业大二学生在薛亮、吕卉焘老师的带领下,前往我校教学实习基地/党建共建单位——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的南京汽车客运南站,并深入了解了其与毗邻的南京南高铁站及机场巴士服务的协同关系。

南京汽车客运南站是中国首家实现"六种运输方式无缝连接"的新型智能化综合枢纽,设有23个发车位、21个检票口和22个售票窗口。经站场工作人员介绍,虽然公路客运客流量已明显下将,但是南京汽车客运南站并未闲置,而是通过功能转型适应新需求。比如,开通的机场巴士服务(连接禄口机场与市区)为旅客提供了"空地联运"的便捷选择。其与南京南站的"零距离换乘"设计进一步强化了其枢纽功能,旅客可便捷地在高铁、长途汽车、机场大巴、地铁、公交之间切换,使其成为联程运输的重要节点。

南京汽车客运南站、南京南站及机场巴士的参观经历,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交通运输行业在科技推动下的演进路径。从长途汽车的"客流饱满"到高铁枢纽的"超级繁荣",再到机场巴士的"精准衔接",这一系列变化不仅反映了出行需求的多样化,也揭示了联程运输和枢纽一体化的重要性。

此次走进南京汽车客运南站,同学们把课堂上的"综合枢纽"、"零距离换乘"、"联程运输"等概念一次性"看活"。作为全国首批实现"六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"的智能化场站,南站把长途、高铁、地铁、公交、机场巴士乃至未来城轨浓缩在300米半径内,让"人畅其行"不再是PPT里的箭头,而是可丈量、可计算的步行距离与换乘时间。车站从昔日公路客运"单核"转型为"空铁公"多式联运的调度中枢,直观呈现了大数据动态排班、机场巴士精准接驳、高铁客流潮汐匹配等前沿运营逻辑,也映射出公路客运在高铁挤压下的功能再造与价值延伸。

此次现场教学让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真正认识到:现代运输的竞争已不是"线路对线路",而是"枢纽对枢纽"、"网络对网络";谁能以一体化设计、数字化调度、柔性化空间整合更多交通方式,谁就能掌握未来出行链的主导权。回校之后,再看"运输组织"、"枢纽场站"、"联程运输"等课程章节,同学们已自带"南站坐标",专业认知从"车站=候车楼"升级为"枢纽=城市引擎",学习目标随之清晰。